欢迎访问中医服务平台 收藏本站

客服电话:000-0000-0000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寻根·约会浙江中医药文化③|诊法:望闻问切 眡其死生

文化寻根·约会浙江中医药文化③|诊法:望闻问切 眡其死生

2025-07-12 00:00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点击量:2  评论(0人参与)
 

说到中医,许多人第一反应就会是:望闻问切。这四个字几乎成了非专业人士对中医的最大认知,因为它在中医四千年漫长发展和应用里是最基础的使用手段。


什么是“望闻问切”?它的字面意思,是指观气色、听声息、询症状、摸脉象。但实际上,这四个字可以归为一个门类,那就是“中医诊法”,也可以说是诊疗手段。一切治病的前提也都寄托于诊法,只有诊断出是什么病症,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施以针石。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医诊法也细分出了各种诊断方法,比如脉经脉决、舌鉴等等,在浙江,明清时期诞生出了一项诊疗法——绍派伤寒。


2006年5月,中医诊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类;2021年5月,中医诊疗法(绍派伤寒)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图源:视觉中国


扁鹊诊法水平高 张景岳《十问歌》流传广


在杭州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的文澜阁里,收录了《四库全书》,里头古代医书97部,《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就在其中。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大量且具体的关于诊法的论述。它根据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理论,对诸多诊法作了具体描述,并阐述其综合运用的原则,在方法上奠定了我们如今熟知的“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


战国时期的著名医家秦越人(扁鹊)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并通过自己的从医实践,总结出了望色、听声、写影及切脉的诊疗方法。扁鹊善于诊断,尤其精于望诊和脉诊。在扁鹊所著的《难经》详细介绍了这种诊脉的方法。医者诊脉时,往往在寸、关、尺三个部位按轻、中、重三个层次进行按压,根据指下感觉,了解人体气血运行状况,以脉象做出判断,以诊治疾病。


关于扁鹊高超的诊法手段,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详细记载了几个病例,充分说明了扁鹊在中医诊法上的高超成就。


扁鹊朝见齐桓侯,一见面扁鹊就对齐桓侯说“您有病,在皮肉之间,不治疗将会加重。”桓侯说:“寡人没病。”并且觉得扁鹊就是一个为了钱财的骗子。后来扁鹊又三次见桓侯,告知他的病越来越重,但都被桓侯赶走了,最后一次扁鹊一见桓侯就跑,认为他的病已在骨髓无法可治了。五天后,桓侯果然发病,再去请扁鹊时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这一个例子充分说明了扁鹊在“望诊”上的高超技术。


列传中的几个事例都证明了扁鹊在治病过程中,对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全面和充分运用。


“望闻问切”四诊法其实都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能说清,单是望诊一项,就细分了许多内容,包括观察形体、精神状态、面色、舌头、排出物等,通过对患者进行观察来了解病情。


望诊是中医四诊之首,中医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如脏腑、气血、阴阳有了变化,就会反映到体表,人的面部、舌质、舌苔等部位就会发生变化,这正是中医“以表知里”思维方式的体现。因此,医生通过望诊就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的某些病变。


闻诊则包括用耳朵听声、用鼻子嗅味两类。听声音指的是诊察患者的呼吸、咳嗽、呕吐、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嗅气味指的是嗅患者体内发出的各种气味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气味。比如肝阳上亢的病人声音听上去就高亢,闻病人口中有酸臭味则判断他可能消化不良等。


问诊则是医生采用对话的方式,向病人及知情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和症状、治疗经历等,可以为医生分析病情,判断病位,掌握病性,进而辨证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特别是患者尚未出现客观体征,仅有自觉症状时,只有通过问诊,医生才能抓住疾病线索,做出诊断。浙江历史上,著名医家张景岳曾作《十问歌》,强调问诊要全面,后人进一步修订为“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心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切诊,又叫脉诊,包括按诊和切脉。按诊,指医生用手给患者做检查,以了解患者身体局部是冷是热,有无压痛、肿块等等;切脉就是常说的号脉、把脉。在中医里有一种很特别的方法叫作“寸口诊法”——医者摸摸你的手腕,就能知道你身体怎么样。这个方法最早也是出现在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之中。



图源:视觉中国


绍派伤寒,丰富了四诊内容


在扁鹊之后,历代中医学者在实践基础上对中医诊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不断推陈出新、补充完善。


秦汉后,四诊法在历代医家实践中不断丰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将舌诊纳入望诊范畴,不同人的舌头各不相同,同时也反应不同的病症。许多人对此应该深有体会,去中西医结合医院看病,许多医生都会要求病人伸出舌头,这就是在进行舌诊,从而了解病人身体状况。


西晋时,王叔和撰集《脉经》,承前启后,确立中医脉诊的方法,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把脉分为三部九候,里面讲到了二十四种脉象, 该书被后世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到朝鲜、日本、欧洲等地。


明代李时珍所撰的《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完善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诊法著作有近百种。


到了明清时代,浙江出现了一种流传甚广的中医诊疗法——绍派伤寒。绍派伤寒是治疗外感病的一种独特诊疗技术,发源于浙江绍兴的中医学术流派,为“浙派中医”十大流派之一。这一流派起源于明代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伤寒典》,形成于清代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


绍兴湿润多雨,民众喜饮茶酒,易患伤寒。俞根初以温热外感病,尤其是湿温病作为研究的对象,把伤寒学与温病学理论相互融合,探究广义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医学流派。在他的《通俗伤寒论》序中写道:“吾绍伤寒有专科,名曰绍派。”


绍派伤寒以六经理论统治外感病,突破寒温门户之见,融合八纲、三焦等辨证体系,结合江南地域湿邪致病特点,创制蒿芩清胆汤等针对性方剂。经何秀山、何廉臣等数代医家增订完善,形成四编十二章的完整体系,奠定了“绍派伤寒”理论基础。


绍派伤寒200多年来一直应用于临床实践,其学术观点及经验以书籍、医案、处方等形式留传,通过师带徒并结合中医院校教学形式传承发展,至今仍广为应用。其精华编入《方剂学》等中医院校教材。


绍派伤寒是浙派中医的杰出代表,它创新了中医外感病理论,丰富了“四诊”内容,在治疗热病、肿瘤等当今急危疑难病中仍发挥重要作用。现已成立绍兴市中医药文化研究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绍派伤寒流派传承工作室,从事绍派伤寒相关研究与传承。


2021年其诊疗技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辨证论治 相互作用


中医学长期实践证明,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因此通过对外部的观察,可以了解整体病变,即《黄帝内经》中所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望闻问切四诊法有深刻的科学基础,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自创立以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瑰宝。


主持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点项目《浙派中医·骨伤卷》的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童培建认为,浙江历代医家重视病因的发展、手法的创新、医疗器具的改善、方药的总结,不仅继承前人的学术思想,还不断提出新的理念,丰富了各种诊法,对后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猜你喜欢

相关评论

好评
0% 0
中评
0% 0
差评
0% 0
       匿名发表     (内容限5至200字)     当前已经输入 0
  • 暂无评论

资讯排行

热搜新闻词

产品快报


平台首页 新闻资讯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企业名录 行业展会 招商加盟 人才招聘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铁岭县浅水湾垚鑫兴长宽中医诊所 备案号:备案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由网友自由发布, 本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备案号:辽ICP备2024038375号

公安备案号:备案中